台灣的獨立思想,始於二二八的大屠殺。在二次大戰結束後,蔣家國民黨政權開始統治台灣的初時,台灣人仍然把自己當成中華民國的一份子。


直到「二二八大屠殺」事件後,及其後的「白色恐怖」,才喚起台灣人血液中「台灣人出頭天做主人」的歷史悲願,成為「台灣獨立」的出發點。初時,在蔣家國民黨的獨裁殖民統治下,台灣獨立運動在島內並無生存空間,只能由旅居日本的少數台灣人在政權的體制外來進行台灣獨立運動。其後,再擴展到北美、歐州、南美,再回到台灣島內各個台灣人社會,進而發芽茁壯。


什麼是


台灣獨立?

台灣的現況是;台灣被包在中國的裡面 (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是中國國民黨政權既定殖民地政策),咱要將台灣從中國的裡面拖出來,這就是『台灣獨立』。


分進合擊的台灣獨立運動



台灣獨立運動的達成,要分成兩條路線,一條是體制內的改革路線;一條是體制外的革命路線。


台灣的獨立思想,始於二二八的大屠殺。在二次大戰結束後,蔣家國民黨政權開始統治台灣的初時,台灣人仍然把自己當成中華民國的一份子。


 


直到「二二八大屠殺」事件後,及其後的「白色恐怖」,才喚起台灣人血液中「台灣人出頭天做主人」的歷史悲願,成為「台灣獨立」的出發點。初時,在蔣家國民黨的獨裁殖民統治下,台灣獨立運動在島內並無生存空間,只能由旅居日本的少數台灣人在政權的體制外來進行台灣獨立運動。其後,再擴展到北美、歐州、南美,再回到台灣島內各個台灣人社會,進而發芽茁壯。


體制外的革命可說是以「台灣人出頭天」為出發點而開展出來的。



體制外的獨立人士,對留日的台灣學生進行啟蒙運動,奠下「獨立、民主」的價值觀。而島內的人士,也經由對民主政治的理念,在殖民體制下提出「台灣獨立、民主化」的主張,但皆遭受迫害,有幸流亡海外者,也成為體制外革命的一份子。體制外的革命運動,一直在海外運作,並秘密影響島內的台灣人,直到1970年代,慢慢開花結果,終而促成了體制內改革運動的出現。其主要原因在於:


一、海外獨立運動一點一滴地對島內的台灣人起著啟蒙的效果,引起台灣人一般大眾的政治覺醒。


二、1975年蔣介石死亡,國民黨展開新一波權力內鬥,自行分裂,殖民統治機器開始遲鈍,政治幫派矛盾表面化。


三、1975年開始的「能源危機」,使島內經濟惡化,人民不滿政府,挑戰權威的情緒開始浮現。


因此,島內的知識份子開始發起對「殖民體制」的抵抗運動。這個體制內的抵抗運動,因仍在蔣家的特務黑網之下,故只能以「自由」「人權」「民主」等概念,進行反貪污、反腐敗的體制內改革運動。不能公開而具體地主張:「打倒殖民體制」「排除中華民國」等革命鬥爭。體制內的改革運動,是以「自由」「人權」「民主」為出發點而展開的。


直到李登輝時代,毅然決然打開國民黨殖民統治的天窗,讓「自由」「民主」的空氣流進台灣,使中華民國進入轉型蛻變的「第三期」。自此,體制內改革路線與體制外革命路線合流,突飛猛進,終於在2000年有幸取得政權。



然而,體制內改革路線原本就是以取得政權為目標,體制內改革派在取得政權後,一方面以執政的身份不能主張獨立建國,一方面貪戀權力而漸失改革理想,反而使台灣的「自由」「人權」「民主」停滯不前。另一方面,體制外革命份子,也有人為了種種原因而離開體制外路線,投身體制內的執政群,失去體制內改革路線支援與共戰伙伴的體制外革命運動,也因此而日見衰退。


 


今後的工作目標,一方面在於使體制內改革能落實原本「自由」「人權」「民主」的法治、正常化的理想,早日擺脫殖民統治時留下的異常體制,健全民主國家應有的體質。另一方面,由體制外革命繼續「台灣獨立建國」「台灣民族主義」的推動。如此,台灣的獨立民主方得實現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j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