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咖啡分類與分級   分類與分級 SORTING AND GRADING


咖啡出口國的政府通常會設置行政部門或代辦處,來調節及監控咖啡貿易,並由品質檢驗員評比咖啡等級。在許多國家,這個行政單位是咖啡管理局,在其它國家,它是一個機構,可能隸屬於農業部或貿易產業部。


分級咖啡Grading Coffee 咖啡品質很可惜的沒有國際性的標準,只是由各出產國獨具的幾個咖啡特徵來分級。從一袋中取出樣本咖啡豆,依照那個國家的標準加以評價,然後整袋的咖啡豆便據此標上一個等級標籤,好或壞,視評估結果而定。大部份的分級特是外觀(大小、統一性、顏色);每個樣本中的瑕疵品數量、盛杯品質(cup quality),這當然包括味道與豆形,及咖啡豆是否經過良好且均勻地烘焙。
因為等級的種類與標明術語,每個國家都不同,而品質的標準只適合於當地所產的咖啡,若不熟悉產地的分級制度,要解釋咖啡的真正品質很不容易。這些國家至少有一個共同處,就是所有的國家都用標準的網篩決定咖啡豆大小,這樣買主就不需去猜測生產者所提供的咖啡豆之大小。
咖啡可能會有異國風情的地區性名字,或以處理過程來分類(水洗式或非水洗式)。它可能會有一個描述性的名稱,或只是以數目排列的一或二個字母。在咖啡產業國營化的特定國家,其分級制度似乎相當無趣。例如:在肯亞,一袋咖啡豆可能是水洗「AA」,加上一個數字代表10個沖泡品質之一,但這種聽來平凡的咖啡,可是大部份專家認為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。
在印度,一種「A級種植」(Plantation A假設為「水洗式」,因為非水洗的稱為「櫻桃」(cherry是最好的咖啡之一,但並不是與肯亞的同一等級。然而,印度最近變成一個自由市場,所以大家仍在觀望它會採用何種分級制度。
大部分加勒比海與中美洲國家採用代表高度的文字:哥斯大黎加(Costa Rica)東部地區出產LGAlow grown Atlantic,大西洋中處生長)、與HGAhigh grown Atlantic,大西洋高處生長);西部斜坡生產HBhard bean,硬豆)、MHBmedium hard bean,中硬度豆)、 GHBgood hard bean,硬度良好豆)與SHBstrictly hard bean,極硬豆)。咖啡豆硬度越高,表示生長的高度越高,也越貴。哥斯大黎加最好的種植農場,可以在其咖啡豆上貼標籤及註記種植高度,而哥斯大黎加與尼加拉瓜也以中央布宜諾拉維多(Central Bueno Lava do, MG)、中央奧圖拉(Central Altura)(生長處較高者)、中央厄斯崔堤門堤奧圖拉( Central Estrictamente Alturn,SHG)等名稱代表咖啡品質等級與種植高度。瓜地馬拉則因其高度名稱而有。


分級術語Grading Terminology


雖然下列這些術語的意思,可能每個國家間都有些不同,但這些是被普遍接受的定義,可以使你清楚地知道咖啡豆的樣本區分出來。


黑豆(Black Bean)被昆蟲蛀食過、在採收前便從樹上掉下的死果實、已分解的、過熟的或遭金屬污染的豆。


粗豆(Bold Bean 大小介於中豆與大豆之間。在去殼過程中很容易碎成數片。


棕豆(Brown Bean)在阿拉比卡中,這是一種代表過熟的顏色、過度發酸、發酵不足(略帶褐色色調),或玷污的、未先洗過。


變色豆(Discoloured Bean)任何脫離正常豆色的咖啡豆(阿拉比卡:綠色/藍色;羅巴斯達:卡其色/淡褐色/淡黃色),表示處理過程不良,可能味道有瑕疵。


象耳(Elephant Ear)畸形的果實,大的豆子包住小豆子,這兩粒豆子相連的部分可以在烘焙中分開,但是味道並不會被被壞(東非)。


象豆(Elephant Bean)馬拉哥吉匹(Maragogype)變種的俗名,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豆;通常因外觀、烘焙良好、與溫郁的味道而受到讚賞;但因獲利性差而漸消失。不要與畸形的象耳混淆。


漂浮物(Floater 未熟或過熟的咖啡豆、棕豆、因密度低易而在水洗過程中漂浮起來。


有狐騷味的(Foxy)咖啡豆失去味道;不是變紅,就可能是過熱、過度發酵(延遲去果肉)、黃色果實、霜凍壞。


硬豆(Hard Bean 頗為平凡的阿拉比卡咖啡豆,表示在高度低的國家種植,那裡「極硬豆」是品質最好的;然而,不要與「硬(hard)」的味道混淆。


去殼咖啡(Hull Coffee)乾燥處理的咖啡豆在去殼過程前,就已去除包圍著的乾燥果實。


buni乾燥處理(日曬的)果實(東非語)。也指水果味太重、辛辣的、酸的味道。


自然豆(Natural Bean)意指乾燥處理的咖啡豆。


灰白(Pale)顏色是黃色,來自未熟的果實或受乾燥影響、在烘焙過程中也不會變成令人滿意的深色,只要有幾顆令人不舒服的堅果味道就足以破壞整批(見「淺淡」Quaker)。


含內果皮(Parchment 保護性的覆蓋物(內果皮endocarp),包住果實內的咖啡豆,如果咖啡豆易發芽,這部分必須是原封不動;也是pergamino


去內果皮咖啡(Parchment Coffee)水洗咖啡豆在去殼前就已去除內果皮。


圓豆(Peaberry)又稱寶雷(perle)、寶拉(Perla)、卡拉可爾(caracol);在一顆果實內只有一粒小圓豆(畸形);分類後收集起來,即使是同一柣樹所產,其價格也比正常豆要好。


豆莢(Pod)仍裝在去殼後的果實內之咖啡豆,造成樣本的瑕疵。


受去果肉機夾斷的(Pulper-nipped)在去果肉過程中受傷的咖啡豆,甚變形的外觀會降低品質的評比。


淺淡(Quaker )與「灰白」(Pale)相似,但不是因果實不成熟而造成,然而術語有時會被使用交互(見「灰白」Pale)。


凹凸不平的(Ragged)因乾旱而發育不全的咖啡豆。


臭豆(Stinker)過熟的果實;或過度發酵;被昆蟲或微生物侵蝕的咖啡豆;當擠壓時,腐敗的酸味強烈地滲透;人眼是察覺不到,在電子分類機的紫外線燈光下會發亮;並污染整批咖啡豆。


極硬豆(Strictly Hard Bean, SHB)在高處種植高品質的阿拉比卡,其高密度能聚集味道。


極高地成長(Strictly High Grown,SHG


「極硬豆」的不同分級術語。


最低品質的咖啡豆(Triage)最低品質的咖啡豆、從不出口,如同自工廠地板棈掃起的殘存物。


非水洗(Unwashed)乾燥處理的咖啡豆。


水洗(Washed   淋水處理的咖啡豆。


黃豆(Yellow Bean)阿拉比卡品種中,由於過度乾燥而改變了豆色。


灰燼似的(Ashy 味道似壁爐冷灰燼的咖啡。


澀味(Astringent 「引出」舌頭組織的口感,通常品嚐後才顯著。


苦味(Bitter)在嘴巴後方與軟顎感覺到基本味道,通常也是品嚐後才有,在一定程度內是令人嚮往的(如深度烘焙、Espresso)。不要與「酸味」混淆。


黑醋栗(Blackcurrant)令人想起黑葡萄乾或櫻桃的味道;有點酸,比柑橘味、高酸度的咖啡更有強勁的暗流;非負面的詞語。


濃度(Body)意思是感覺質地,或對體在口中的承受力。薄而柔和的咖啡感覺似水(一些高處種植的阿拉比卡);全濃度(full-bodied)意指濃郁,如:蘇門塔臘、爪哇所產與大部份的羅巴斯達。


似清湯的(Broth-like
在東非所生產,一些近似清湯的淡咖啡中,那股令人愉的味道;像清燉的肉湯,通常伴隨著一點柑橘味。


焦味(Burnt 過度烘焙如同燒焦的土司所散發出像碳的味道與氣味。


焦糖味(Caramel 令人想起焦糖的甜味,或有點不同──棉花糖。


穀類味(Cerealy)像未如糖的穀類或燕麥粥,有時可在烘焙不完全的羅巴斯達咖啡中見到,無味又不怎麼討人喜歡。


起士味(cheesy)相當強烈的味道,有點酸的芳香氣味,像凝結的牛奶或起士。


化學味/藥品味(Chemical/Medicinal)不自然的去除味道,確實會令人聯想到是腐壞的。


巧克力味(Chocolatey 令人聯想在多種作物中發現的巧克力(例如:澳洲、新幾內亞與衣索匹亞的咖啡)。


柑橘味(Citrus)由於高酸度,令人想起柑橘水果;是眾所追求的,代表品質與高處種植。


純的(Clean)單純的咖啡味道,在口中也不會扭曲與改變,也沒有不同的餘味(哥斯大黎加的咖啡有時能提供這種樣本)。


泥土味(Dirty)喝起來就像滲入泥土的咖啡。


乾澀味(Dry)酸味的一種特定型態或口感,但並不是如同品酒那樣表示甜的相反;通常是淡咖啡,或甚至溫潤的;例如:墨西哥、衣索比亞與葉門的咖啡。


灰燼味(Dusty 喝起來、聞起來都像灰燼般,但與泥土與土質味並不同。


土質味(Earthy)令人聯想起有濕氣的黑土氣味,像有機的、蕈類的、地窖的味道(可以找得到,如在一些爪哇的蘇門塔臘「出差錯」的咖啡)。


花香味(Floral 此咖啡豆有股非常新鮮、似花朵的、醉人香氣,就像花氣味的香水。


水果味(Fruity  通常在良好的阿拉比卡咖啡中可以發現,令人聯想起許多種水果;柑橘、櫻桃、紅醋栗等,總是帶有一定程定的酸;這通常是好的,但有可以顯示出過熟或過度發酵。


野味(Gamey)不尋常而有起的味道,通常在乾燥處理的東非咖啡中發現(如:衣索比亞的吉瑪Djimmah),令人聯想到起士,但不酸,也不是負面的形容。


草味(Grassy)生且帶澀味的芳香氣息,像剛除過草的草坪,有出現在馬拉威與盧安達的咖啡中。


生的(Green)未熟的水果或植物的芳香氣味,像綠色的樹幹或枝葉折斷時發出的味道;顯示出烘焙不足。


硬質味(Hard)一種味道,不要與硬豆搞混了。以味道而言,硬表示缺乏甜度與調和的沖泡。


刺鼻味(Harsh)強勁的、使人不愉快的、辛辣的或「銳利的」味道;形容里約咖啡,似碘味道。


皮革味(Hidey)氣味/口味像動物皮毛、未韖製的皮革,或新皮鞋的味道。


檸檬味(Lemony)酸度很高的咖啡,特有的一種非常像味道淡的檸檬。


淡味(Light,Mild)濃度淡的咖啡,其底到中層度的酸味使人感到舒適。一些墨西哥、宏都拉斯、錫埠(Santo Domingan,多明尼加的首都)的咖啡都有這些特徵。


麥芽味(Malty 咖啡味道非常像發芽的大麥,有時混有巧克力味道,有時只是單純這種味道。


咖啡的種類


世界上的咖啡樹共有四種,阿拉比卡(Arabica)、羅巴斯塔(Robustra),賴比瑞亞(Liberica) 、阿拉布斯塔種(Arabusta)。但真正有商業用途且被大量栽種的只有兩種。一種是阿拉比加種,另一種是羅巴斯塔。


阿拉比卡


多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。其咖啡豆豆形較小,正面成長橢圓形,中間裂紋窄而曲折,豆子背面的圓弧形較完整。阿拉比卡的咖啡樹生長條件比較苛,要種在,氣候的限制也很多,不可以太潮濕,但要有充沛的雨量,溫度要適中卻不能酷熱。需要種在海拔1000~2000公尺左右排水良好的肥沃山坡地上,因此採收一定要用人工爬上爬下地,困難度較高。但由於阿拉比卡種咖啡豆的香味特殊,味道豐富,且咖啡因較少,因此雖不易栽種,但事實上栽種量佔咖啡總栽種量的70%


羅巴斯塔


多產於非洲中西部及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,亞洲的印尼地區。它是前世紀末在非洲高濕、高溫舊為比利時屬地的剛果被發現的。樹木、葉子均比阿拉比卡種大。它的咖啡豆豆型較大,正面較趨圓形,背面成圓凸形,裂紋直,有點像是大薏仁。羅巴斯塔種咖啡樹可耐高溫、耐寒、耐旱、耐濕,甚至還耐病害侵襲(尤其是葉斑病),且有可多次收穫的特性。適應性極強,在平地就可以生長的很好,因此採收也不一定需要人工,可用震盪機器進行。若以栽種來講,羅巴斯塔種咖啡樹可說是好處多多,只可惜生產出來的咖啡豆香氣較貧乏,苦味強,酸度又不足,且咖啡因是阿拉比卡種的一倍。也因此,羅巴斯塔咖啡豆多用作沖泡冰咖啡、即溶咖啡及罐裝咖啡還有混合調配之用。


咖啡豆產區


全世界咖啡生產國有六十餘國,其中大半皆位在南北回歸線所包夾的熱帶、副熱帶內,赤道由此區穿過,此咖啡栽培區又稱為咖啡帶或咖啡區。幾個主要的咖啡豆生產國家


墨西哥(Mexico)


墨西哥的咖啡豆,缺乏豐厚的口感與質感,但擁有和瓜地馬拉咖啡相似的酸味,喝起來就像單薄純淨的白酒,和蘇門答臘的曼特寧剛好形成兩個極端,一般來說比較優良的水洗墨西哥豆來自於東南部,常看到的產地名有夸迪佩(Coatepec)、瓦剎卡(Oaxaca)、查巴斯(Chiapas) 與塔帕珠拉(Tapachula)


瓜地馬拉(Guatemala)


最好的瓜地馬拉豆有著獨特類似煙薰味的香味以及強烈的勁酸,它有厚重的質感與豐富的滋味,尤其它的酸味會在齒頰間逗留一段時間,最令人無法抗拒的就是這動人的味道,在瓜地馬拉中部的高原上生長著世界一流的頂級水洗咖啡豆,足以和哥斯大黎加或藍山的地位相抗衡,著名的產地有安提瓜(Antigua)、可班(Coban)、薇薇特南果(Huehuetenango)等地。


哥斯大黎加(Costa Rica)


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豆是美國美食家最為推崇的「完全咖啡」極品,有適度的酸性和濃郁的質感,一切優點都互相協調,就算冷卻的也一樣好喝,哥斯大黎加咖啡的產地圍繞在首都聖荷西附近,四周最有名的集中地在塔拉珠(Tarrazu)和特雷里奧(Tres Rios)地區,通常是用莊園的名字作為咖啡豆的名稱。


宏都拉斯(Honduras) 薩爾瓦多(El Salvador) 尼加拉瓜(Nicaragua) 風味平庸柔和,沒什麼突出的風味,一般拿來做綜合咖啡的底。


巴拿馬(Panama)  巴拿馬的咖啡豆是典型的中美洲咖啡類型,中等的質感,通常被用來做綜合品(配豆用)。但某些地區,莊園生產的咖啡品質還是相當優秀。


牙買加(Jamaica)


提到牙買加,令人馬上聯想到的就是「藍山」(Blue Mountain)咖啡。昂貴的真藍山豆,原本產自華倫福(Wallensford)咖啡園,由於銷售量提高,造成在「它」附近海拔 一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都成了藍山山區,只要咖啡的處理(種植採收烘焙品管等程序)合乎一定標準,政府就會頒發保證書,准許使用「藍山」這個名稱。它曾經是很多咖啡愛好者的最愛,可惜這個傳說已經不再,十幾年前藍山豆還有的美好酸味,如今因品質下降就只能在回憶裡尋找了。儘管如此,它的價格還是居高不下,在台灣,要買到藍山豆本已是不易,有保證書的生豆就更貴了,零售價每公斤通常要到2000元以上;在普遍使用麻袋包裝的生豆市場中,堅持用圓桶包裝的藍山豆格外顯示它的身價不凡。「牙買加高山豆」(Jamaica High Mountain)是只其他低於 一千公尺 的山地所產的咖啡豆,品質比較普通。至於「綜合藍山」(Blue Mountain Blend)或「藍山式」咖啡(Blue Mountain Style),通常是用好的哥倫比亞豆做主要而調製成的綜合品,意在模仿藍山的味道,和牙買加沒有絕對的關係。


多明尼加共和國(Dominican Republic)  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咖啡園主要圍繞在島中央的山脈邊,出產的豆子通常被叫做「聖多明哥」(Santo domingan,這是他們舊的國名)。市場上的水洗高山咖啡有四種:奇寶(Cibao)、巴尼(Bani)、歐寇(Ocoa)、巴拉宏那(Barahona),後三種尤為人所稱道。這些豆子和典型加勒比豆濃稠的質感並不一樣,烘焙至中深度最能突顯它們的甘美。


波多黎各 ( Puerto Rico )


一般來說加勒比豆都是質感濃厚,口味平衡,溫柔卻複雜有深度。由其以尤科(Yauco Selecto) 為名的豆最有名,不會有其他深焙豆常見的粗糙焦味,適合濾壓壺(PlungerFrench Press) 和其他浸泡較久的煮法。


巴西(Brazil)


雖然根據統計,巴西咖啡豆的年產量佔全球總銷售量的30%~35%,占世界第一位,但是沒有一種巴西咖啡豆可稱的上是頂級的咖啡。分佈在巴西南部滿山遍野的咖啡樹,之中真正可以搬的上檯面的,卻只有山多士(Santos)一種,其他草率處理的豆子,大部份都拿來做即容咖啡和易開罐咖啡。在山多士咖啡豆中,最高級的種類叫「布邦山多士」, 布邦山多士並沒有太突出的個性,滋味平平,質感中等,酸味普通,它通常都是拿來當做綜合咖啡的基底,專門來襯托其他的咖啡,不過它倒是有一個「含油豐富的特色」,這項特性對於不喜歡用羅巴斯塔豆來調配Espresso綜合咖啡的人來說,是一項令人喜愛的優點,它保證給你厚厚的克麗瑪。巴西還有一種「里約豆」(Rio),它是在里約熱內盧輸出,也很有名過它有名的並不是因為它的味道好喝,而是因為它的怪味。它有一股濃烈攻鼻的碘味,咖啡專門特別把這類的臭名叫做「里約碘味」(Rio)


葉門(Yemen)


摩卡(mocha)這個字包括了多種的意義。西元600年前後,第一顆遠離故鄉「衣索匹亞」的咖啡豆在紅海對的葉門落葉生根,從此之後就展開了全世界的咖啡事業。由於早期葉門咖啡的最主要的輸出港口叫做摩卡港,所以葉門所出產的咖啡豆也被叫做「摩卡」豆,久而久之,便有人把「摩卡」拿來當做咖啡的暱稱,就和現在的「爪哇」的情形相類似。


哥倫比亞(Colombia


最好的哥倫比亞豆和哥斯大黎加或夏威夷可那豆類似,是一種沒有極端的咖啡,質感濃郁,卻不如蘇門達臘濃,香味豐富,卻不如最好的牙買加高山香;酸味明顯,卻不如安提瓜酸。哥倫比亞豆常帶著一種如焦糖似的甘美味,就像是布丁般的芬芳,仔細聞起來缺乏酸酸的果香,不禁令人聯想到牛奶煎餅的氣味;用來調配綜合咖啡也十分適合。七十年代以來,在哥倫比亞當地政府的全力推動之下,許多的老咖啡樹被產量高的新樹種取代,但評論家多認為新種咖啡較舊種的咖啡豆溫和普通,品質已經大不如前了。


委內瑞拉(Venezuela


委內瑞拉的咖啡產量不高,大部份都供應到國內消費。雖然說地理上委內瑞拉主要產自西部接近哥倫比亞的地區,但是它的酸味卻非常的弱,這一點冶就不像哥倫比亞豆,反而比較像加勒比豆那般的甜而深沉。


祕魯(Peru


水洗的祕魯豆,以中部的Chanchamayo與南部的Cuzco最為著名,而北部也有一些不錯的有機咖啡,祕魯豆有柔和到銳利的酸味,單薄到中等的質感,滋味與香氣頗佳,是很好的綜合品成份。


衣索匹亞


衣索匹亞的高原是咖啡的發源地,在東部古都Harrar附近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處,仍然用傳統的乾燥法生產摩卡-哈利豆。哈利豆的質感中等,有水果酒般濃郁的味道,好的哈利豆其狂野性和最好的葉門摩卡相當。而來自西部金比的水洗摩卡,有和哈利一樣的酒酸。但卻以更豐富平衡的感覺來包裝,質感也更厚重。至於產自南部的水洗豆,如西達莫和吉瑪,就保存比較少的酒酸,而代之以更溫柔細緻的檸檬味和花味。個中極品產在西達莫內一個較高的狹小區域,稱做耶咖雪啡(Yirgacheffe)它豐富的滋味刷過味蕾,會留下無窮的餘韻,略弱的酸味則類似蘇門答臘,在豐厚的質感下游動;此外,它更添加了獨特的柔軟花香,真不愧是獨步全球的咖啡。


肯亞


肯亞的咖啡產在中部的肯亞山附近。在這裡的豆子是以大小來分等級,最大的為AA,然後依次為AB等等,和產質沒有太大的關係,所以同是AA的豆子,其品質的差異性可能很大。除了葉門和衣索匹亞的乾燥摩卡,非洲大陸大部分的咖啡豆都是水洗的。由於有國家的力量在背後的支持,肯亞的水洗阿拉比卡豆平均水準很高,被處理的相當的仔細。好的肯亞豆不但有和摩卡一樣帶勁的酒酸,刺激舌頭的兩側,它甚至擁有摩卡欠缺的豐厚質感,在非洲咖啡中,它最能沖煮出一杯均衡的咖啡。


坦尚尼亞


大部份的坦尚尼亞豆具有典型的非洲豆特色。較好的克里曼佳羅和肯亞類似,具有濃厚的質感,一般說來,它的酸性要比肯亞豆來的溫和,並且會很均勻的刺激舌頭後部中間和兩側的味蕾,喝起來的感覺,和蕃茄或汽水的酸味有點像。至於南方的豆子,則和次級的水洗摩卡相當,有柔和討好的弱酸,圓潤的口感,以及中等的質感。


烏干達


在烏干達東部靠近肯亞邊界的埃貢山區西坡,出產一種相當不錯的阿拉比卡豆,稱為布基蘇,風味與肯亞相近,不過質感較薄。


辛巴威


辛巴威豆是一個典型的東非豆,好的辛巴威豆質感中等,但其強勁的酸質與水果酒的調性,可以和肯亞酒相提並論,此外還帶著一絲黑胡椒的辛辣味道。最上等的辛巴威豆產在東部靠近莫三比克那一帶的地區,以其大小來分級,「053」是最高級的一種。


印度(india)


印度有八成以上的咖啡種在南部的喀拿達卡省(karnatake),常常以這個省的舊稱「麥索」 (mysore)為名來銷售。最好的麥索豆被認為是窮人喝的蘇門答臘,滋味和次級的蘇門答臘一樣豐厚甘醇,但價格較便宜。另外一種「雨季馬拉巴」(monsooned malabar)咖啡暴露在潮濕的季風中數周,不但使豆子變黃、酸度降低,也使咖啡有一種「陳年蘇門答臘」特有的成熟濃醇;用來配合品也十分適合。


新幾內亞(new guinea)


標示新幾內亞的咖啡,來自這個島的東半部巴布亞新內亞伯(papua mew guinea)。新幾內亞豆也算是一種印尼咖啡,但它沒有最好的蘇門答臘厚,也沒有頂級的西里伯斯酸和香,它就是舒適滑口,有著悅人的酸質和甘甜,有時還能讓人聯想到牛肉麵的香味。所有的豆子都是仔細處理過的水洗豆,是水洗阿拉比卡豆中質感最濃稠的,可以定位在印尼和中美洲咖啡之間。不管是用來調配espresso還是一般的綜合品,都能補酸質咖啡之不足。


夏威夷(Hawaii)


夏威夷的可那(kona)咖啡,就風味來說,可那豆比較接近中美洲咖啡,而不像印尼咖啡。它的平均值很高,處理得很仔細,質感中等,酸味不錯,有非常常豐富的味道,而且新鮮的可那咖啡香得不得了。如你覺得印尼咖啡太厚,非洲咖啡太酸,中南咖啡太亮,那麼「可那」可能蠻適合你的。


蘇門答臘(Sumatra)


和東非所出產的那美酒般的咖啡豆比起來,印尼和新幾內亞的豆子所展現的是另一種的風味,有點稠的質感,深埋在複雜滋味裡頭的酸味,陰暗濃烈的藥草或也菇氣息,以及深入喉嚨後芬香猶存的回味餘韻。他們可以綜合品中扮演低音的角色。許多人都認為,在蘇門答臘的中西部,靠近巴東所出產的曼特寧(Mandheling)與安寇拉(Ankola)是世界上質感最為豐厚的咖啡,其中,以曼特寧最為有名。這些豆子都是半水洗的,也就是先乾燥處理,在用熱水洗掉乾果肉,這樣一來使得豆子既有乾燥處理豆的迷人土味,又能保持整齊的品質。『陳年蘇門答臘』(Aged Sumatra)是一種經過特別處理的豆子。生豆在產地存放了三年到十幾年不等才上市,這使得豆子的酸性降低,芳氣減少,味道變得較為圓潤,質感濃稠類似糖漿,厚而不豐,也可以說是咖啡中的普洱茶。


蘇拉維西(SulawesiCelebes)


蘇拉維西最常見到的名咖啡要算是產在島中心區的托拉雅了。托拉雅與上等的蘇門答臘非常相似,只是質感稍微的沒有那麼的豐厚,酸度和明亮度也略高,至於印尼咖啡著名的野菇味以及細緻的草藥味則通通具備。


爪哇(Java)


70年代初期,爪哇把大部份荷蘭人引進的阿拉卡比樹砍除,取而代之的,是改種植羅布斯塔豆,從此之後爪哇咖啡變得油膩、滋味平淡,並且有一股很重的麥茶氣味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njron 的頭像
    chenjron

    chenjron的部落格

    chenj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