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爾許專欄》併購六陷阱 不要陷進去




2006/10/28 10:01













威爾許專欄》併購六陷阱 不要陷進去





‧經濟日報/編譯湯淑君
2006/10/23
 
奧地利林茲市的柯林格問:合併與收購(M&A)的周期時間以多長為宜?你怎麼為整合做準備?完成併購後的頭30天,你會做什麼?

答:你也許可換個方式問:怎麼做才不會搞砸M&A?

企業順其自然的成長獲得的風評較佳,過程中流的血汗與淚水也比較少,當然風險也較低。但企業要改變競爭態勢,M&A仍是最快、最強的工具。

話雖如此,M&A並無規則手冊可依循。過去50年來,全球M&A活動熱絡,有數千個實例可作前車之鑑,但企業仍時常搞砸,預期中的合併綜效往往未能實現。此外,許多熬過M&A第一階段的人會告訴你,整個過程讓他們覺得有如死去一般,生活被搞得天翻地覆。

但企業不該對M&A裹足不前,你聽起來似乎也不打算退縮。那麼,我們就列舉避免M&A六個常見陷阱的規則供你參考。

當心對等合併(merger of equals;MOE)。

對等合併的理想崇高,其實卻是一團混亂。理由就隱含在前提裡。假如合併的雙方果真平起平坐,那麼任一方都會問:為什麼我們要接受對方的慣例、政策或人馬?通常MOE交易禁不起這麼一問,因為雙方人馬會花數月的時間爭辯該由誰來當家作主?

認清兩家公司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不下於策略融合,甚至更重要。

合併或收購案如果從產品、技術或財務數字的觀點來看是天作之合時,多麼令人興奮!可是,假如經營理念截然不同,情況又可能變得很糟。事實是,有些企業文化結合不來,反而可能對撞成一團火球。

假如你陷入對方「喧賓奪主」的情況時,快逃!

有時候,收購的一方太想買下某家公司,所以一直讓步,等到談判完成時,被收購的公司反而大權在握。別讓自己陷入這種田地,不然你會懷疑:「我何苦花那麼多錢,買一家我其實未握有實權的公司?」

套句天使加百利的話:「不要怕。」

整合時,果敢是最明智的作法。最理想的狀況,是整合過程應在交易結束時完成,不然也該在90天內完成。

否則,原先不確定感會變成無力感,甚至是更糟的恐懼感。這兩種感覺會瓦解士氣,進而癱瘓公司的營運。

別受制於「征服者症候群」,以趾高氣昂的態度進軍新「領土」,處處安插自己人。

你要推動M&A的一大理由,是讓人才倍增,以供你擇才而用。收購方當然會忠於自己的同事,但為了陣容擴大的新公司好,就必須扶植最優秀的團隊。即使你自己的人馬必須割捨一部分,也應在所不惜。

別付出太高的代價。

所謂的高價,不只是溢價5%而已;如果交易真的產生綜效,貴個5%是可以忽略的。我們說的高價是指溢價20%或30%,這是常有的事。罪魁禍首是「成交熱」(deal heat)———由競價者與投資銀行煽風點火的談判狂熱。切記,划算的交易何其多,不會只剩最後一樁;是過熱的占有慾讓你有這種錯覺。

在敲定交易前的兵荒馬亂中,一下子要避免六個陷阱,的確不容易。但假如你掉進其中一、兩個陷阱,請認錯並爬出來。順其自然的成長很棒,但M&A可為公司的成長彈藥庫增添強大的火力。

 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T1l.BhyYERjdugY1VA--/article?mid=181

【2006/10/23 經濟日報】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j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